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骨折愈合率的研究

11080.jpg

       介绍:理论上,后路寰枢椎钉棒临时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是保留寰枢椎旋转功能的一种方法。然而,该种固定方式下Ⅱ型齿状突骨折的骨折愈合率是未知的,也就是说应用这种临时固定的方法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风险是未知的。既往少量文献对这种固定方式下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愈合率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对骨折愈合的判断多是基于X光片,这种判断是不可靠的。本研究通过CT评估采用寰枢椎钉棒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时,骨折处愈合的比率;进而评估采用寰枢椎钉棒临时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以保留寰枢椎活动度这一治疗方法的可行性。

       方法:筛选出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科采用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治疗的连续的Ⅱ型齿状突骨折病例。排除年龄大于或等于65岁者。既往随访中已通过CT检查确认齿突骨折处愈合者直接纳入本研究。对既往未经CT检查确认骨折愈合的病例进行上颈椎CT扫描。在CT二维图像上观察到齿突骨折处有连续骨小梁通过者即被认为是骨折愈合,否则认为骨折未愈合。对CT扫描显示骨折处未愈合者随访至术后1年时再次行上颈椎CT扫描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术后1年及以上骨折处未愈合者被定义为骨折不愈合。

       结果:最终本研究共纳入63例病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为35.7岁(18~57岁),平均随访时间为21.6个月(12~40个月)。63例中有58例(92.1%)骨折愈合,5例骨折不愈合。

       结论:采用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可获得较高的骨折愈合率,骨折处不愈合的风险较低。本研究为采用寰枢椎钉棒临时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以保留寰枢椎活动度这一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