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不同类型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特点

11261.jpg

       近期,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庄华烽等研究了比较不同类型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特点,研究发现,在脆性髋部骨折的不同骨折类型的发生机制上,皮质骨变薄是引起不同髋部骨折类型的一个主要因素,尤其是对于高龄的髋部骨折患者。该文章发表于2015年08期《中国骨质疏松杂志》上。

       该研究旨在比较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患者在髋部骨密度及几何结构上的不同特点。

       研究者们将137例50岁以上髋部骨折的患者分为两组:股骨颈骨折组69例,男20例,女49例,年龄50-97岁(75.1±9.6),体重指数(BMI):21.6±4.1 kg/m2;股骨转子间骨折组48例,男16例,女32例,年龄50-91岁(78.1±9.1),体重指数(BMI):21.5±4.3 kg/m2。对所有患者的健侧股骨近端行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定,并利用该仪器的HSA软件分析髋部几何结构参数。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男女构成比例、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的比较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骨密度在股骨颈区(Neck)、大转子区(Troch)、Ward区、转子间区(Inter)、全髋(Total hip)的比较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股骨颈区及转子间区的横截面积(CSA)、横截面转动惯量(CSMI)、屈曲应力比(BR)的比较上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股骨颈区域的皮质骨厚度的比较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转子间区域的皮质骨厚度的比较上有统计学差异(P=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