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导管的斑块脂质测量可预测患者未来事件
2014年12月16日发表在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上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基于导管的近红外光谱(NIRS)的非罪犯血管斑块中检测到患者高脂质负荷可能会增加其未来缺血性事件发生率。
Ryan D. Madder表示,虽然该技术仍在优化中,但该技术不仅有助于检测危险斑块,还有助于识别“脆弱性患者”发生未来事件的风险。
该研究的领导者Eric Boersma博士表示,大型ATHEROREMO-IVUS研究的NIRS亚组研究于2009年4月至2011年1月纳入203例患者,这些患者由于稳定型心绞痛或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需进行血管造影诊断,并在需要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所有患者接受了基于导管的NIRS检测(针对狭窄小于50%的单支非罪犯动脉)。患者平均年龄63.4岁,72.9%的患者是男性,46.8%的患者是ACS患者。在接受指数血管造影期间,88.2%的患者进行了PCI术。
NIRS测量结果得出,非犯罪血管中位脂质负荷指数(LCBI)为43.0(IQR 15.0~90.0)。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和高胆固醇血症、卒中或PAD患者LCBI值较高。稳定型心绞痛和ACS患者之间LCBI值无差异。
脂质较高会使风险增加3倍
1年时,10.4%的患者出现非犯罪血管导致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MACCE(全因死亡率、非致命性ACS、卒中或意外血运重建)是研究主要终点;其中意外血运重建(患者均经过PCI术)发生率最高,为5.9%。回归分析显示,仅LCBI值、卒中病史及PAD与主要终点有相关性。
LCBI值等于或大于中位数的患者比其值小于中位数的患者非罪犯病变相关的MACCE发生率高3倍;脂质负荷较高的患者其它复合终点也较高(见表1)。
在校正多种临床特征后,LCBI值较高与患者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发生率的关系仍然存在(校正HR 4.04; 95% CI 1.33~12.29)。然而,患者死亡率与LCBI值高于/低于中位值均无关。此外,发病稳定性与ACS和LCBI的预测效果无关,尽管研究人员指出该分析结论可靠性不足。
经过对全部事件(包括与犯罪病变相关的事件)分析,研究人员发现LCBI值较高的患者1年主要终点发生率高于该值较低的患者(19.6% vs 7.9%; P=0.015)。
该研究的局限性为:研究规模较小,且通过单中心进行,需要独立验证;LCBI不能做为预测阈值;为了确定最佳敏感度和特异度的cut-off值,需要更大的试验样本量。
降低NIRS预测效果的因素
在同期的一篇社论中,Sanjay Kaul和Jagat Narula医师给出了在该研究中NIRS多种可能性的解释:
LCBI阈值以该研究组的中位值为基础,其它cut-off值较高的研究得出的预测效果比较混淆
炎症细胞浸润是易损斑块的标志,不能被NIRS检测出来
大约1/3的急性事件与未破裂斑块有相关性
NIRS无法涉及用以评估节段的未来罪犯病变(位于其它血管或远端)
积极的二级预防可能会降低患者斑块破裂的风险,使硬性事件发生降低
评论文章的作者们还指出遗漏了对以下问题的探讨:LCBI是否在对患者卒中和PAD病史(与MACCE相关)治疗中,比临床变量更具预测效用。
识别“有风险的患者”
Madder医生表示:“用于预测未来事件风险的冠状动脉内成像设备有2种主要的用途。”一种目的是识别有高风险特征的斑块,然后跟踪这类特征,并检测其是否会引起未来特定部位不良事件。另一种目的是使用冠状动脉内成像总体识别“脆弱性患者”未来心血管事件增加程度。本研究专注于后者。
他还指出,数十年来,血液中脂质的集中预示着患者未来有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但是,引起事件的不是血液中的脂质,而是动脉组织内的脂质。现在NIRS导管是一种能够可靠识别动脉组织内脂质的工具,因此它能准确地预测事件就不足为奇了。一个大问题是,目前还不知道是否可以用这些信息来改善患者治疗。
Madder医生发现,每种成像形式都能提供一组独特的数据,但是每种形式都有其局限性。评论者们提出,组合多种成像策略(包括采用IVUS来检测斑块负荷,采用OCT来评估纤维冒厚度,采用NIRS来测量全身性炎症标记物的斑块形成)可能会改善患者预后和预测效果,从而提高这种方法的临床实用性。
他补充到,将这些功能集成到一支导管上可能仅仅是一个工程问题;目前做过的类似事情就是NIRS和IVUS组合导管。同时,NIRS有一些实用性的优势,例如,能够提供脂质负荷的直接、定量测量,因而不需要对成像信号进行定性解释;并能实时快速评估整条主动脉。
他总结到,PROSPECT II 试验正在应用NIRS和IVUS组合来考查斑块钝化或“愈合”的可能性。NIRS-IVUS组合器械不仅有望识别有“脆弱性患者”,也有可能识别易损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