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髋臼骨折情况比较

110412.jpg

       美国和西欧国家的髋臼骨折发病率虽然一直比较稳定,每年每十万人中大约会发生 37 例骨盆骨折,其中 10% 为髋臼骨折,但是其发病率相对较低而且可能会出现下降,因此对于髋臼骨折这一少见严重创伤,可能需要进行多中心的国际合作。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最大的人口基数和密度,创伤中心收治了大量的患者。因此在进行髋臼骨折的多中心的国际合作之前,非常有必要对中、美两国的髋臼骨折的流行病学进行一些研究来了解相互之间存在哪些异同,是否具有可比性。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 Jiandong Hao 和美国丹佛的 Cyril Mauffrey 对两家医院的髋臼骨折手术患者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结果发表在 2014 年 11 月的 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 杂志上。

       两国学者分别回顾性研究临床数据库中收治的髋臼骨折患者,排除年龄小于 18 岁的患者以及非手术治疗的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机制、骨折类型、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受伤到手术之间的时间、住院时间、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等情况。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2005 年 1 月至 2012 年 12 月之间数据,由于丹佛健康医疗中心在 2008 年之前未采用 AO 分型评估髋臼骨折的类型,因此只收集该院 2008 年 1 月至 2012 年 12 月之间的病例数据。

       中国共纳入 8 年的数据,共 661 例患者,男性 539 例,女性 122 例。美国纳入 5 年的患者 212 例,男性 163 例,女性 49 例,详见表 2。

       中美两国在髋臼骨折发病率方面相似,但也存在一些不同。髋臼骨折的男女比例均为 3:1,中国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40±13 岁(范围 18-90 岁),美国为 44±16 岁(18-90 岁),中国患者主要好发于年轻患者,而在美国则明显呈现双峰分布。中国的髋臼骨折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从 2005 的 33 例上升到 2012 年的 114 例,而美国的发病及手术数量则有小幅下降然后趋于稳定,2008 年为 54 例,2012 年为 39 例。

       两国之间髋臼骨折的受伤机制和骨折类型较为相似,但也存在一些不同。在中国,74% 的髋臼骨折是由于高能量损伤造成,从高于 3 米处摔伤或中、高速的交通事故损伤被定义为高能量损伤,26% 的患者为低能量损伤。而在美国高能量损伤和低能量损伤的比例则为 64% 和 36%。高于 3 米的坠落伤的致伤原因在中国和美国的比例分别为 20% 和 3%。低于 3 米的损伤则分别为 12% 和 31%。

       虽然中国患者的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呈现上升趋势,从 2005 年的 11 上升至 2012 年的 13,但是两国之间的平均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并无显著差别,均为 12。后壁骨折时最主要的骨折类型,在中国和美国分别占 30% 和 32%,其次是双柱骨折,分别为 21% 和 17%。两国患者在骨折类型分布方面并无显著差别。

       中国患者从受伤到手术之间的时间明显长于美国,分别为 9 天和 3 天。住院时间也有显著差别,分别为 26 天和 12 天。深静脉血栓的发病之间并无显著差别,中美两国分别为 3% 和 0.9%。

       通过这次研究,作者认为:两国之间在髋臼骨折发病原因、住院时间等方面虽然存在一些不同,但是在发病男女比例、骨折类型、创伤严重程度评分、损伤机制方面具有同质可比性,因此在合理的设计的情况下可以开展多中心的国际合作来研究髋臼骨折这一严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