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专家:骨关节损伤患者有望免于关节置换

10105.jpg

       近年来,因意外损伤、运动不当以及自然老化等原因,骨关节损伤的患者日益增多。然而,关节软骨并无血管、淋巴和神经分布,缺乏自身修复能力,绝大多数骨关节损伤的患者最终不得不选择人工关节置换来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一提的是,南京鼓楼医院骨关节科蒋青教授团队在关节软骨再生修复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骨关节损伤患者或可受益于此,免于关节置换。

       传统方法“拆东墙补西墙”

       多年以来,如何帮助受伤的关节软骨再生,一直是临床探索的难点和热点。

       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可以获得天然软骨的方法。以往,对于软骨缺损,往往需要借助手术进行人工修复,传统治疗方法需进行两次手术,“外科通常采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从患者身上的正常软骨表面取一块好的,将其放在缺损的部位。”蒋青教授表示,这样的手术效果有限,且操作难度大,费用在8万元左右。

       新技术获得了近乎天然的软骨组织

       可喜的是,蒋青教授和史冬泉博士等人与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顾臻教授合作,利用自体原位细胞再生的手术方法,获得了近乎天然的软骨,这项新技术仅需一次手术,费用约3万元。研究团队将纳米包裹小分子有机物的液态透明质酸支架,通过一次手术填充于软骨缺损处,经紫外照射30秒后,便可形成固体支架。“液态的水凝胶会根据缺损部位自动塑形,而在紫外线照射下自动固化的这一优点,省去了过去手术中一针一线进行缝合的操作环节,且手术全过程在关节镜下处理。”蒋青教授介绍,该方法可使药物在缺损处持续缓释2个月,诱导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滑膜源性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祖细胞向软骨方向分化,最终获得在组织学、形态学、生物力学等方面接近天然软骨的软骨组织,使缺损软骨得到修复。

       治疗或将结合3D打印技术

       近日,相关研究论文《紫外聚合凝胶支架纳米包裹小分子有机物在软骨再生上的研究》,已发表在美国权威化学期刊《美国化学协会·纳米》上,引发世界关注。

       据悉,目前这一技术已经完成了动物试验以及细胞学、力学等试验,接下来将进入临床试验,两三年后即可大规模应用于临床。此外,团队希望将这项技术与3D打印技术有机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优质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