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不容忽视之废用性骨质疏松

guzhish.jpg

       脊髓损伤(SCI)后,由于患者下肢不负重或缺乏正规有效的治疗,脆性骨折或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几率将远高于正常人群。有研究发现,在SCI后的第10-16周,骨溶解会达到峰值,达到正常水平的10倍,使骨更新严重失衡。

       关于骨丢失的评估,目前临床大多应用钙排泄或骨吸收与骨形成标记物活性的检测来观察骨转化情况,可比骨密度检查更早发现骨丢失。但是,血液或尿液检测的钙流失只能代表全身骨代谢情况,不可以定位到具体的骨骼。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DXA)法可用于特定部位骨骼的骨密度测量,可实现特定骨骼的骨密度(BMD)和骨矿物质含量(BMC)的评估。但是由于其影像的二维性,不可以定量评估不同骨骼成分的骨密度(体积),并且容易导致对骨丢失的低估。

       外周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pQCT)是一种更加有效的骨密度检测方法,能够对皮质骨和松质骨进行独立而准确的评估。但由于以往研究缺乏长期纵向性和同源人群对照性,使我们对SCI后骨质疏松的理解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因此,为了对未经骨承重和(或)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SCI患者的骨密度变化情况进行纵向同源性研究,以提供关于SCI早期骨密度变化的独特详细描述,来自英国格拉斯哥南部总医院伊丽莎白女王国家脊髓损伤小组的Sylvie学者等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发表于bone2015年5月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