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的治疗进展

jingxingxuanyun.jpg

       因基础研究不足、具体发病机制不清,目前颈性眩晕的治疗存在盲目性。针对不同假说,治疗方式及治疗效果不尽相同。国外学者多针对颈本体觉相关性眩晕行手法疗法、物理治疗或前庭康复治疗。国内学者则多针对神经血管机制行微创或手术治疗。

       本体觉相关性眩晕

       有人建议颈性眩晕的治疗应与颈部疼痛的治疗相同,并提倡手法治疗颈性眩晕。Humphreys等对颈痛伴眩晕(n=177)和颈痛不伴眩晕患者(n=228)行脊柱推拿治疗并随访6个月后,发现80%伴有眩晕患者症状提高,78%不伴眩晕患者症状提高,伴眩晕组和不伴眩晕组之间任何测量指标改变没有统计学意义。Reid等系统回顾指出有局限的证据支持手法治疗颈性眩晕,并推荐进一步的研究,特别是随机对照研究,以更客观评价手法疗法对颈性眩晕的治疗效果。

随后,Lystad等通过Meta分析,并比Reid等研究增加了4个随机对照研究、3个前瞻性研究和1个长期随访研究后得出结论,有很好的证据支持手法疗法,特别是脊柱推拿治疗颈性眩晕。Reid等的随机对照研究被认为是高质量的方法,他们对颈性眩晕患者行维持自然体位下小关节滑动技术(SNAGs)治疗并随访12周后,发现眩晕严重程度及眩晕频次有意义的改善,认为SNAGs治疗颈性眩晕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手法治疗技术,并能通过较短的时间证明它的有效性,无副反应。最近,Reid等发现SNAGs和关节松动术(jointmobilisation)对慢性颈性眩晕有效,可明显减少眩晕强度及眩晕频次,效果可持续维持(12周)。手法疗法例如脊柱推拿能够使关节突关节正常运动,减少疼痛和肌肉紧张度,因此可促使颈椎本体感受器和生物力学功能正常化。

也有研究者鼓励应用前庭康复(vestibularrehabil-itation)治疗颈性眩晕。躯体稳定和颈椎姿势是通过前庭、视觉和颈的感觉传入的结合来实现的,且小脑在整合这些感觉信息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提出假设,前庭小脑系统好的整合可以更好的弥补颈性眩晕患者的异常颈部神经传入。这样,当不能纠正异常颈神经传入时,前庭康复可能加强前庭小脑系统的适应能力,进而改善症状。病例报告已证实手法治疗与前庭康复相结合治疗颈性眩晕优于其他方法。

但Lystad等认为手法治疗与前庭康复相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尚处于理论阶段,其效果是缺少证据的,进一步的研究应该评估手法治疗与前庭康复的效果。另外,物理疗法(physiotherapy)对颈性眩晕也有效。

       神经血管相关性眩晕

       将病变的椎间盘及后纵韧带切除,阻断异常交感信号传导,可能有助于改善眩晕症状。Ren等对35例颈性眩晕患者行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随访24~66个月后发现,眩晕症状明显改善,优良率为71.43%,并认为PLDD治疗颈性眩晕是一个微创、安全、中期随访有效的方法。对不同年龄和性别患者,疗效没有差别,且有统计学意义。

他们认为PLDD技术通过激光的热量使椎间盘髓核气化,形成空洞,使间盘内压力降低,突出的间盘组织部分回缩,从而解除或减轻对神经的压迫或刺激,通过对周围组织包括神经组织炎症的减退、交感神经激惹域的提高,从而改善了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以达到治疗目的。

       最近,有学者将颈椎病伴眩晕患者手术症状的改善归功于颈间盘及后纵韧带切除,减少了对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刺激。他们认为颈椎后纵韧带上存在丰富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并具有一定的分布特点和规律。当颈后纵韧带交感神经在受到刺激后会通过某种反射途径引发颈交感系统兴奋,继而引起颈部供脑血管(颈内动脉、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导致小脑前下动脉、内听动脉的血流障碍,终而导致半规管缺血而引起平衡障碍,出现眩晕、恶心等症状。当行常规AC-DF手术后,椎间盘和后纵韧带被切除,阻断了异常神经传入,眩晕等交感症状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