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子间骨折后 2 年内应注意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11189_3.jpg

       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全髋置换时常常出现髋臼前外侧缺损,影响假体髋臼覆盖。有不少方法重建方法解决此类缺损,如髋臼上移、髋臼内置、大块骨移植重建缺损。植骨重建技术可使髋臼位置更加接近原解剖位置、早期提供结构性支撑、后期增加骨盆骨量为再次手术提供方便。

       美国学者 Matthew P 等人曾报道 DDH 股骨头自体植骨重建髋臼,非骨水髋臼全髋置换术后 5-12 年随访结果,现该作者们将平均随访 20 年的结果发表在近期的 JBJS 上,现编译如下。

       研究纳入 1985-2001 年,单中心连续使用上述技术全髋置换治疗 44 例 DDH(30 位患者),随访期间 8 例 DDH 死亡(5 位患者,死亡前均无翻修),1 例失访,最后 35 例 DDH 完成随访(6 例经历双侧分期手术)。平均手术年龄 43 岁,86% 是女性,7 例 Crowe I 级、5 例 II 级、19 例 III 级、4 例 IV 级。术前 5 个指数评价髋臼:Crowe 分型、Hartofilakidis 分型、CE 角、髋臼角、Tönnis 角。

       平均手术时间 216 分钟,前外侧入路 20 例,经大转子入路 10 例,后侧入路 5 例;自体股骨头先克氏针临时固定在髋臼上,再磨挫至合适大小后牢固固定在骨盆上,再打入压紧非骨水泥髋臼,髋臼螺钉固定(除个别品牌髋臼)。

       术后前后位 X 片上评估自体骨髋臼覆盖度(全部髋臼覆盖中自体骨部分占有弧度比),术后及随访中检测骨吸收。X 线上自体股骨头与原髋臼间隙面消失认为已长入。髋臼侧界面评价按 DeLee and Charnley 分区,出现以下情况考虑髋臼松动:髋臼移动或角度变化、髋臼钉断裂、全区域透亮带≧2mm。

       结果发现:1、术后 20 年髋臼侧出现翻修 12 例(9 例因聚乙烯磨损或骨溶解、1 例无菌性髋臼松动、1 例髋臼骨折、1 例晚期不稳定),出现翻修平均时间 12.8 年,术后 20 年髋臼翻修率 34%。

       2、术后 20 年 2 例股骨侧出现翻修,保留髋臼假体,总体出现 14 例需翻修,术后 20 年总翻修率 38%。

       3、髋臼外展角平均 43o(25o-65o)、自体骨髋臼平均覆盖度 30o(14o-76o),末次随访自体骨外侧突出部分平均再吸收比 16%(0%-100%),X 线上无明显证据显示支撑部分出现再吸收;翻修与未翻修相比,外侧突出部分再吸收比无明显差异。

       4、翻修术中术者均认为自体骨简化了翻修难度,无一例需要再次结构性植骨或金属加强物;所有术者发现自体骨都存活并于髋臼愈合,所有翻修均使用非骨水泥髋臼 + 髋臼螺钉固定。

       5、术前平均 Harris 髋评分 45.1 分,末次随访 80.1 分;2 例患者出现 B1 型假体周围骨折,分别在术后 4 年、8 年,均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该研究可能是目前关于自体骨结构性植骨随访年限最长的研究,综上结果显示长期随访结果让人满意,该技术可提供以下好处:提供结构性支撑、增加骨量。值得注意的是:在为期二十年随访中,翻修病例中只有一例因松动,大多因聚乙烯磨损翻修。

       作者认为使用该技术需考虑以下因素:髋臼固定方式、髋臼骨量质量、移植物支撑髋臼比例。在处理 DDH 中髋臼缺损使用股骨头大块植骨非骨水泥髋臼 + 髋臼螺钉固定技术是可行、耐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