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应进行个体化治疗

11131_1.jpg

       近日,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陆继业、蒋国强、卢斌等回顾总结了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效果,研究发现,术前对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进行分型,实施个体化治疗,有助于提高PKP术的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该研究发表在《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第33卷第11期。

       该研究选择了2003年8月至2013年8月,采用椎体后凸术进行手术的1200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其中重度患者62例(5.2%,81椎),年龄69~95岁,平均76.5岁。伤椎压缩程度为66.7%~78.9%,平均71.3%。随访1~10年,平均78个月。术前根据影像学资料结合病史将骨折分为:单纯型、假关节型、空洞型和进展型.按照各型特点,实施个体化PKP术。

       结果发现,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由术前的(7.2±2.1)分下降至术后第3天的(2.5±1.7)分(t=13.197,P<0.01).SF-36评分由术前的(29.5±8.2)分至术后第3天的(46.5±9.9)分(t=22.884,P<0.01)。而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14.2±2.4)mm增至术后第3天的(19.3±4.4)mm(t=9.108,P<0.01),伤椎节段Cobb角由术前的(16.5±5.4)°减至术后第3天的(9.4±4.1)°(t=9.355,P<0.01)。但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椎体高度逐渐丢失,后凸畸形逐渐加重。末次随访时有21例(21/62,33.9%)出现其他椎体新发骨折。